中文
預約導覽
news最新消息

【藝術家訪談系列】繪畫與科技的延伸 過往與現代的饗宴—— 李炳曄《古典繪畫的衍生層》

文章類型概念實踐
發佈時間2021.08.15

李炳曄

藝術家李炳曄畢業於英國新堡大學數位媒體博士班,為新媒體藝術創作者及研究者。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主要的教學領域包含:新媒體藝術、介面與互動設計、展示設計、動力藝術等。

作品中通常結合了藝術造型、數位科技、自造者Maker精神,時常探索資料(Data)在感知空間中的可能性與趣味性,相信在創作過程中,可以探索許多非文字可以表達或呈現的經驗。

 

Q1:請問這次的作品是如何誕生?

這一系列作品都運用了「古典繪畫」或是「版畫影像」作為資料,為他們設計了一個新的展示介面,來探討一張舊的影像,如何在新的介面中流變。我將藝術家的操作轉為「介面的設計、編寫和組構」,也就是我試圖創造的不是「內容」而是「載體」——透過電子材料的特性(和限制)、程式的邏輯運算,讓舊圖像在一個新介面中重構和表演。

 

Q2:這系列作品背後想探討的議題?
主要想探討的,是人類記憶的轉變。
我們知道人類記憶的載體是不斷演化更新的。例如:舊照片是一種載體,它乘載了人類的記憶。一段錄音也是一種載體,它也乘載了人類的記憶。在數位科技的發展下,我們還有更新型態的記憶載體,例如:電腦記憶體或是數據資料,這也是一種乘載記憶的方式。不過,很不同的是,記憶體裡面儲存的內容,是可以透過程式來替換、調變的。

 

Q3:在空間上怎麼設計作品與作品的靈感來源?
首先是在上下樓梯間的空間,擺放了兩件作品,分別是:右邊的《誕生之初》與左邊的《青年與怪物》。

這兩件分別是以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的《維納斯的誕生》和波西(Hieronymus Bosch)的《人間樂園》之右幅作為原始資料,觀眾在展場上,可以看到這筆原始資料,可以被轉換為甚麼樣的圖像狀態,有些還蠻抽象的、有些像是動畫、有些又像是被拆解、有些又像是街頭廣告的味道。那我也試圖做一些更動,例如:我只取用比較代表性的局部,讓觀眾可以辨識;另外就是介面的邊角改為不規則形,增加一些觀賞上的變化。

 

當時候會選擇這兩件,是因為這兩件作品的大小蠻符合樓梯間的空間的,讓觀眾無論是上樓梯或下樓梯,都可以欣賞,那從高角度、低角度來看這兩件作品,也會有一些趣味性。

 

二樓的DS One Gallery安置了三件作品:《對話》、《殘像:地獄裡的男孩》、《殘像:山景》

 

其中《對話》是運用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和安迪沃荷的《瑪麗蓮夢露》來做影像的混合實驗。《殘像:地獄裡的男孩》、《殘像:山景》算是另外一個方向的實驗,也是運用記憶體內的資料可以被推移的特性,來讓面板上的影像逐一推動。

 

李炳曄

 

Q4:這系列作品利用哪些媒材來做創作?

我是透過Arduino晶片和程式來開發、結合彩色LED陣列、金屬架來自行組裝製作,所以影像是即時演算與生成的,也就是一場live的表演,而不是影片撥放。

 

《殘像:地獄裡的男孩》、《殘像:山景》還利用馬達滑軌的設計,用同步的動態,來做出類似視覺暫留的狀態。也就是說,面板本身的造型是狹長的,但是透過上下的位移,觀眾就可以用視覺記憶的方式,來拼湊出整個畫面。

 

Q5:在創作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瓶頸或有趣的事嗎?

創作中當然也是有碰到瓶頸,也算是趣事啦!就是我燒掉不少的LED燈板,因為那麼多的彩色LED燈要同時、即時的操控其實是不太容易的。也需要蠻大的電流量,一個不小心就容易燒掉,有一段時間研究室充滿了燒焦味……。這中間也是慢慢摸索,才找到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


那我覺得創作最大的樂趣,就是「玩材料」。
在2019年以前,我沒有使用過這個彩色的LED陣列燈板,為了實現這一系列作品,就必須去嘗試。我很喜歡從不熟練到理解、接著能夠掌控、再來甚至到很精熟的狀態。所謂的精熟就是透過實驗去發現一些別人沒有用過的技術、找到一個比較穩定的控制方式、或是比較流暢的程式的寫法……等等,這些都是成就感的來源,在未來也可能衍生為其他的作品。

 

最後,我也非常感謝D/S ONE策展人Tony的邀請,我覺得這次的合作非常愉快、也很順利。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有部分必須透過線上的方式分享。但我很期待未來有更多、更有趣的科技藝術、綠色能源展示的活動在這邊發生。

 

特 展|古典繪畫的衍生層

聚焦當代能源論述,融合藝術家多樣化的美學表現,
提出對於能源在當代生活裡的寬闊視野及豐富想像。

時 間|2021/03/05 - 2021/09/30

地 點|電幻1號所 D/S ONE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