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預約導覽
news最新消息

【藝術家訪談系列】擴張末日腹地的想像——宇宙誌:張騰遠《逃生至地球:100種在地球上生存的方法》

文章類型概念實踐
發佈時間2020.03.14

訪談中(攝影/潘牙)

藝術家張騰遠,出生於高雄,自2012年起,創作鸚鵡人地球考古系列,以末日考古為概念,創造一個虛擬的末日故事,透過虛構的手法,以平面繪畫、動畫空間裝置以及複合媒材等進行創作。作品多擷取東西方繪畫裡的元素,將其符號化,重新建構,創造元素混合的新視覺場景,曾在倫敦、科隆、紐約、東京、大阪、首爾及台北等地以個展和聯展的形式發表展出。

張騰遠成立複眼藝術工作室,幫助創作上所需之技術和支援,也致力於跨界合作,期待透過合作形成更大的力量。

 

Q1:請問作品《逃生至地球:100種在地球上生存的方法》的整體概念?

  從名字就可以知道說《逃生至地球:100種在地球上生存的方法》其實就是一個逃生指南的概念,當初在想像這件作品的時候,我就先想像自己是外星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來到地球。

  這有點像是我們搭飛機的逃生小卡,那個小卡上面的圖示都很簡單,目的是要讓你快速簡單地知道如果逃生應該怎麼做的一些指示,所以這一組作品的靈感是來自於如果我們要逃生到地球,我這邊提供了100段動畫讓你知道如何快速上手在地球上生存的方法,主要概念是這樣,那在概念背後的理念,是從生命、地球、環保或是能源等去做想像,大概是這樣。
 

Q2:剛有提到的逃生指南部分,這個指南上有比較多脫離實際的想像,是不是這個指南是外星人做給外星人看的,而不是地球人做給外星人看?
  對啊,因為這件作品一方面靈感來自逃生、地球上的生命環保等等,但它其實也奠基在我之前的創作脈絡。

  我從最開始講起好了,我的創作切入點是用虛構小說的方式,我虛構了一個科幻故事,有地球末日,有外星人移入,他們來到地球研究、考古,他們想要知道末日之前地球的人類們的行為文化是什麼樣貌。

  那為什麼用鸚鵡作為主角、作為外星人,因為鸚鵡會模仿人的聲音,但其實牠不是真的懂得牠模仿的那個聲音的意義,所以對我來說鸚鵡就有一種誤解的含義在裡面,因此在這個系列的一開始,我就用鸚鵡人這個設定,刻意地讓他們去誤解在末日地球上撿到的各種東西,譬如說他們可能撿到了一個帽子,他們可能誤以為這是當初人類用來喝水的,就是我刻意的讓他們做這些有點笨、有點呆、有點幽默的動作,是因為我想要用輕鬆的方式點出一些當代的議題——像是「在故事設定裡面為什麼地球會末日?」其實我一直沒有在明確地在創作裡去點出,但是有很多暗示,譬如說可能人類一個不小心核爆、戰爭或者是瘟疫等等之類的。那回過頭來這組作品用外星人已經在地球生活一陣子的角度告訴其他外星人你該如何在這顆地球上生存。

 

Q3:為什麼作品是100種指南,而不是99或其他數字?作品如何與觀眾互動、觀眾可以怎樣參與到作品?

  100是一個很形式上的數字,很多時候100或是99就是意指很多的意思,所以其實也不一定要把它做完,那個時候我會想做完、做滿100種除了是對我自己的挑戰之外,我也知道其實做30種跟做100種觀看的觀眾看到的內容其實是差不多的,因為其實不太會有人用這樣子有點不舒服的姿勢一直去看著他,那這個姿勢的原因我等下再說明,但是有一個有趣的點就是,這個作品的呈現的方式,譬如在這邊他是在走道上,觀眾是會瀏覽的,會根據動線會這邊看一個那邊看一個,所以他會看到不同的段落,我沒有預期他會看到什麼段落,但是他會每次在這邊經過的時候會看到不一樣的段落,這是我想像跟預期的。

  所以100種除了是對我自己的的挑戰,也是因為我就想做100種,我記得是在2016年的5月做這件作品,那時候我正好在準備日本的個展,我還一邊去畫廊佈展,晚上繼續回民宿去絞盡腦汁去想。

  那為什麼作品的展示螢幕造型為什麼是圓的?為什麼讓觀眾用這樣的姿勢去看?這其實是緊扣這次在這邊展出的原因之一,它的形式跟人看的動作就是在暗示能源這件事情,那個圓形螢幕其實就是暗示一顆太陽,我們在抬頭觀看的這個動作就很像我們是植物,而太陽給植物能源、能量的概念,這邊其實也意指當代人類在用手機或是各種裝置的時候,受到藍光或者是裡面的資訊影響不斷地在變化,其實這是一種給予跟接受的狀態,也有點像能源供給生活的概念。
 

Q4:為什麼會做這個逃生到地球的指南?末日相關的話您的創作也很多,那逃生至地球這樣的故事情節,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這件作品他對我來說比較像是鸚鵡人這個故事的篇章,我沒有把它放在主軸,可以想像成番外篇的概念或者是前傳。

  我的這個末日考古或者是鸚鵡人這個系列,從2012年開始發展,我一直都形容它是不斷的在連載的漫畫或是小說,因為有一些小說或是漫畫他一連載下去就是2、30年,它就是不斷的在更新,會因為創作者的生命經驗,會不斷的加新的東西進去,所以說如果回頭看我2012年那時候的創作跟現在的其實是差別非常大的,那這件作品他的靈感來源就是來自鸚鵡人這個故事的脈絡主軸,從脈絡或是從末日的想像中去抓其中一段出來用。

 

Q5:關於這件作品中有很多讓我們覺得荒謬或不可思議的動畫,這些是以什麼樣視角來想像、創作?
  我在裡面挑選的片段或是物件的時候,都是先想像我們現在有什麼東西是比較常見的,或是數百年後會被留下的,像是塑膠製品或是我們現在常用的電子產品,因為數量多,到那時候還有一些會被挖掘出來的、沒有爛掉之類,我就是從這個方向去思考、去挑選物件。

  當然你會發現雖然主題是生存方法,可是你一看就會想「我們怎麼可能是這樣做」,所以這些方法並不適用於人類,

  這100段動畫是全部打散,前後都沒有故事性或關係性的分配到5個螢幕裡各有25段,螢幕裡面的片段其實有重複的,但有沒有重複其實也不太重要,因為不會有人會把他一個個全部看完,也因為每段動畫很快,你每一段看完就會覺得「怎麼可能」或者是還沒意會過來就下一段了,這也是我設定的在觀看的狀態,不管是你看完覺得「我們怎麼可能這樣做」或是「我怎麼可能去吃輪胎皮」等,但是等你反應過來,就會思考我們到什麼情況下需要吃輪胎皮?或是為什麼末日只剩下這些東西?

  就是用一些輕鬆的方式去挑起相對比較沉重的議題,而這些好玩的畫面或是幽默的連結我覺得可以我覺得可以那樣反覆的疑惑和思考可以帶給觀眾一些想像或不同的思考。

 

Q6:作品與D/S ONE有沒有特別的連結或想要傳達的意涵?

  有啊,其實那時候策展人邀請我來的時候,我就在想說我可以提供什麼作品,我很快就想到了《逃生至地球:100種在地球上生存的方法》。

  在我瞭解策展理念以及策展團隊給我看到我的作品會放在展場的走道空間之後,因為這條走道是一個連結的走道,剛好兩邊是不同單位不同體積的建築大樓,所以它有一個連結的概念,然後D/S ONE主要是做綠能或是介紹各種能源生成或使用的知識,我就覺得我這件作品很適合,因為這件作品就像是一個橋樑或是一個連結,它其實不是在講能源,而是在講述那個世界末日被人類耗盡能源的世界,所以我就覺得這件作品適合放在通道或走道,觀看的人走過這個通道就好像走過一個隧道,或者是走過這個通道的人都是外星人,他們看了這些說明然後回到以前地球的概念。

 

作品照片攝影/成巧

 

Q7:這件作品與之前展示的場地相比,各展館和場地的表現都不太一樣,在這邊的話是否有根據D/S ONE展館場地做變化或調整展現方式?

  其實在這邊我分配到的整個位置屬性其實很明確,它就是一個走道、通道,我剛才也提到所以我選了這件作品,在其他地方展示我就用其他方式去思考這件作品該怎麼擺。

  圓盤螢幕的數量為什麼會放5個,因為面積是剛好的,再加上因為我剛剛前面有提到其實不會有人把它看完,所以我必須把作品內容分散在人走的路徑,讓他們有夠多的機會看到不同的片段,也讓人時不時抬起頭來,這邊有一個、那邊有一個,或是這邊一個、下面一個,這樣他們會好奇是不是有什麼不一樣。

 

Q8:佈展時展館現場施工還未完成,與現在的狀態完全不同,是否覺得作品在觀看時的體驗需要調整?

  有,策展人他們有跟我說明,譬如說最後走道的右邊這面牆會是什麼樣子,走道的盡頭會是有一個櫃台,有大概的說明。

  我到現場安裝的時候,其實只有考慮位置,我來了兩次還是三次,其中一次來是定圓盤要放的位置,但是後來安裝的時候又改了,因為那時候有一些東西做出來了,就會覺得放這邊不好,當然也有一定程度的考量到安全性,不可以掛太低或是容易撞到,畢竟這裡是一個通道,所以安全性的考量,或是現場因為其他的硬體已經做好而改變位置都有,主要就是在那條通道去調配位置,跟想像當人們經過的時候會先看到哪一個或是什麼感覺這樣去判斷和想像。

 

Q9:創作時除了考慮到作品的主題和故事性以外,還會考慮什麼因素?有針對D/S ONE展館的主題對作品進行內容調整嗎?

  有特別再增加、置換了關於電的幾段動畫,我原本的想法是把100段裡換掉大概10段動畫去搭配,可是我大概做了3個動畫反覆看過後,我覺得好像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因為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看到這些片段,再加上我會選擇這件作品在這邊展示,它的整體意義其實是大於把它被全部看完的,所以我後來就沒有像剛開始預計的做完10段動畫去更換。

  新做的片段我也有全部放在裡面,有一段是一對電擊器,那個造型其實有點在暗示發電廠的概念,還有譬如說石油或是風力等其他的能源的動畫,有空可以去找找看。所以我是有根據D/S ONE再做新的動畫,但是後來沒有做完是因為這件作品本身當初的創作理念、走道的位置和這次的策展主題很搭,所以我就沒有再做太多變化,我最多做的是作品應該在D/S ONE怎麼擺設。

 

Q10:關於「鸚鵡人」系列作品的內容是以未來、末日相關,曾經思考過鸚鵡人的終結或是新生的故事是什麼樣的嗎?

  有,應該說我不斷地在想故事會往哪裡去,就像我剛剛有說它的故事內容,會根據我的生命經驗會不一樣,我在一開始做的不管是平面繪畫的畫面、風格、元素,跟現在其實已經很不一樣,那都是因為我接觸到不同的東西或是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會在作品裡面放入很多我關心的一些當代的議題,所以它就會不斷的長出新的東西。

  我從前年開始刻意的把裡面的角色再增多,不會只有鸚鵡人,還有其他的角色,也有可能以其他角色做為主角,這些角色慢慢的長出來,會有不同的故事。目的就是我想要讓這個末日的世界觀逐漸完整,變成一個更完整的故事,這麼做的原因是這樣我才可以踏向下一步去描述或是說明其他由這邊衍伸出來的故事。

 

Q11:當初如何開始以未來、末日考古為概念創作,對未來的想像有多種面向,包括科技進步與理想社會等,為何選擇看似較負面啟示的末日為題材?

  因為對我來說末日就是一種重新開始,我是以全部打散、全部重來的想像為出發,末日對我來說其實是快樂的、開心的,不一定是負面的,因為它就是你有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聽起來就還蠻不錯的。

  我再重新說明一下,我會用虛構小說或是編一個故事為基底去發展我的創作,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有一天我意識到、即便是現在也是,我們每天接收的資訊超級多,有時候你已經多到你必須花腦力去分辨這個資訊是真的還是假的,時候看起來超真的資訊其實是假的,有的看起來很荒謬其實是真的,所以真的跟假的中間的界線其實已經慢慢模糊消失,所以我覺得用一個虛構小說的方式去做當代創作是很適合的事情。

 

Q12:我們關心的當代社會不只能源枯竭或環境生態,在創作時通常會提到什麼議題導致末日?

  其實很多耶,在我的作品或是創作裡面,我從來不刻意去指明說在我的故事裡面是什麼造成世界末日,我都只有暗示性的,譬如說有時候這邊一個核爆蕈狀雲,有時候這邊有戰爭,但是我從來沒有指明說什麼導致,因為我總是希望作品比較是開放性的讓觀看的人去想像、去思考說裡面到底在發生什麼事情,再來是我覺得如果會導致一個不可逆的結局的話,一定是各種原因,不會只有單一原因。

 

觀賞作品(攝影/潘牙)

 

首 展|宇宙誌、能源誌

聚焦當代能源論述,融合藝術家多樣化的美學表現,
提出對於能源在當代生活裡的寬闊視野及豐富想像。

時 間|2020/01/01 - 2020/03/31

地 點|電幻1號所 D/S ONE GALLERY